搜狗“嫁给”腾讯:最懂王小川的,还是马化腾

Posted

2013 年 9 月 16 日,马化腾、王小川、张朝阳 3 人,现身北京五道口的搜狐媒体大厦,腾讯宣布向搜狗战略入股4. 48 亿美元,并“将搜搜与QQ输入法业务,与搜狗现有业务合并,形成一个全新的搜狗公司”。

2020 年 7 月 27 日,本周一晚,搜狗发布公告称,腾讯向公司发出初步非约束性收购要约。公告背后,是腾讯将以每股 9 美元的价格,全资收购中国第二大搜索引擎公司搜狗。

如果交易完成,那么搜狗将从美股退市,成为腾讯的一家间接全资子公司。受这一重磅消息的影响,搜狗在 7 月 27 日收盘股价一度暴涨48%,市值增加 10 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 70 亿元。

当晚,搜狗CEO王小川在朋友圈作出回应:感谢腾讯公司对搜狗公司的价值以及技术能力、产品创新能力的认可。接下里会对相关事宜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衡量,让搜狗能够持续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
自 2013 年战略入股后,搜狗与腾讯,彼此间长达 7 年的“爱情长跑”,终于要正式画上“圆满句号”。

关于与各大互联网巨头有过纷繁纠葛的搜狗,以及它背后的男人王小川,馒头商学院曾讲述过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。今天,再次分享给你。

王小川,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

王小川本人身上,似乎从来不缺少话题。

作为一个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的曾经的天才少年,他从 2000 年以兼职学生身份加入搜狐开始,从一个强媒体基因的母体里, 19 年间硬生生做出了一家强技术驱动的公司——搜狗。

在PC互联网时代,在他的主导下,搜狗做了 3 款重磅产品,搜索、输入法、浏览器,他还创新性地提出“三级火箭”模式,在搜索领域跟百度、360“厮杀”。

而同时,作为一个“技术男”,在媒体和大众眼里,他身上似乎没有刻板印象中人们给技术男贴的“极客”“木讷”“情商低”的标签。

社交媒体上,他也完全没有“纯粹的技术男”的包袱,他敢爱敢恨,有话直说。

脉脉上撕冷言冷语吐槽公司、却不愿建议公司改进的员工;

微博上怼周鸿祎和 360 不是一次两次,怼百度产品也是时而有之;

知乎上还因吐槽百度的英文搜索很烂,结果答案被折叠。

不懂他的人说他“小家子气”,但他也从不多解释。

互联网巨浪中,他纵横捭阖。努力不让一手创立的搜狗陷入任何“失去独立发展空间”的可能。

2010 年,王小川找到马云,说服他入股搜狗;

2013 年,他又南下找到马化腾,结盟腾讯;

前后两次拒绝了周鸿祎入股。

之后搜狗保持独立,且保持相当时间的高速增长。

曾有媒体用“钝感”来形容王小川。前段时间,在《品格》节目现场,馒头商学院见到了他,感受却有稍许不同。

“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游走,智商、情商双高”来形容他,可能也是比较贴切的。

60,99, 90 分

60,99,90,是采访中,王小川给他的三个“孩子”的评分,对应的分别是老大搜索、老二输入法、老三浏览器。

时间退回到 1996 年,因获得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金牌, 18 岁的王小川被点招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,从成都到了北京。

智商高这个事情,在王小川身上,似乎无需证明。

而加入搜狐,是因为在 1999 年,当时还读大学的王小川兼职所在的公司ChinaRen被搜狐收购。

彼时,在ChinaRen的王小川也已经开始接触“搜索”,他在搜索引擎的分词技术上有了小突破,开发了具有初步语义分析能力的提问式搜索引擎“孙悟空搜索”。

同年,在硅谷做了 8 年搜索的李彦宏也回了国,和好友徐勇开始创业。

2000 年,王小川正式开启了他在搜狐的征程,这一待就是 19 年。

1、做搜索,却意外做成了输入法

搜狐开始做搜索是在 2003 年,彼时,页面上只有简洁的搜索框的百度Beta版本,早已于 2 年前上线,后来备受争议的竞价排名也已经推出。

当时的百度为“抵御”最大竞品Google,陆续推出了百度MP3、图片、新闻搜索业务,以及PC互联网时代最活跃的社区产品之一的百度贴吧

后来又收购导航网站hao123,获取新的流量入口;再后来,百度知道上线,百度将互动问答与搜索业务开始结合。

2003 年,百度与周鸿祎创立的3721“大战正酣”,作为四大门户之一的搜狐当时也是如日中天。

在后来媒体的报道中是这样描述的,“张朝阳给王小川布置了一个任务:给你六个人,咱们干掉百度”

据说,搜狗的名称取自 2001 年的电影《大腕》里的幽默台词——他们搜狐,我们搜狗,各搜各的!”

到了 2004 年,只花了 11 个月,王小川带领清华 12 个兼职学生就做出了搜狗,但搜狗搜索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,并没有引起太大水花。

2006 年,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第二年,做搜索的王小川团队却意外做成了输入法。

采访中,王小川回忆:“因为做搜索的时候,发现‘敌人’很强大。我们发现用搜索引擎这种抓取能力,你要把所有网页抓下来,然后对它做文本分析。

分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,到底有哪些词,这些词的词性怎么样,甚至哪种句法关系,最终就构建了一个颠覆性的输入法。那是 2006 年,我们发布了搜狗的输入法。”

采访中,他给在搜狐做出的第一个产品“搜狗搜索"只打了 60 分,但他觉得“已经不容易了”。

“我们是比它(百度)晚四年,而且在搜狐一个偏媒体基因的公司里面去做,能够到今天,不仅能活下来,获得市场份额,能够盈利,甚至得到这样的一个行业广泛的一个使用,我觉得这件事情也是挺自豪的。”

2、“三级火箭”模式

在PC时代,搜索是互联网最核心的一个应用,为在搜索市场中占据份额,王小川和团队开创性地用了“三级火箭”模式,即用搜狗输入法去带浏览器,浏览器再去带动搜狗搜索。

△“三级火箭”模式示意图(图片来自网络)

 “搜狗有三个核心的这种产品,一个是搜索,一个是输入法,而浏览器的发布是形成我们叫‘三级火箭’这样一个模式,能够使得我们能够把输入法的广大用户资产,能够让他们用到我们的搜索的这样一个产品,这个词儿是我们发明的,叫‘三级火箭’。”

其中推力最大的是第一级的“搜狗输入法”,他不吝夸奖,采访中,他给搜狗输入法打了 99 分

“代表了用户一个最广泛的认可,用户规模最大,而且最喜爱,就是底座嘛,因为火箭要发到月球上去的时候,第一级是力量最大的,才能把后面的两级火箭顶到上面去”。

2008 年 12 月 21 日,对王小川和团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,承担第二级推力的“搜狗浏览器”在那天发布上线了。

在“三级火箭”模式中,浏览器之所以重要,因为它承担着跳转的功用,是搜索的载体,也是王小川采访中形容的“进攻搜索的‘地道’”,是“三级火箭中间最核心的中腰部分”。

2010 年,中国互联网发生了一件大事——谷歌退出中国,这对广大用户来说是少了一个好用的搜索产品;但对国内从事的搜索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来说,却是极大的机会。

谷歌退出,百度毫无疑问成了最大赢家。

2011 年 3 月 24 日,百度市值首次超过腾讯,达到了 460 亿美元,成为当时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企业。随着本土搜索战场已无“强敌”,百度经营理念逐渐转向为销售主导。

2011 年,王小川带领的搜狗搜索短暂登上了第二名的位置。之后,搜索格局逐渐演变成百度一家独大、搜狗和后来也开发搜索的 360 争夺第二的局面。

王小川和团队的“三级火箭”模式,后来也被互联网公司广为使用。

2012- 2013 年开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,搜狗最核心、也是最引以为豪的产品搜狗输入法也没有掉队,截止今年 3 月底,搜狗手机输入法日活已达4. 43 亿。

2013 年腾讯注资搜狗后,微信接入搜狗搜索,搜狗的搜索业务也逐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
虽然三级火箭战略,现在看来是成功了、走对了,但当年推动的过程中,王小川遇到非常大的阻力,最大的阻力则来自老板张朝阳

但王小川,化解了。

“执着”和“妥协的艺术”

“博客天下” 2012 年的一篇报道,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
1999 年,王小川读大四,需要找一位同学做搭档和他一起写程序。他发现,搭档的代码质量和优雅度都没有他好。“这个时候你需要学会妥协,从现实的互联网效率来讲,我们需要更快的节奏存在,所以就必须忍受不完美。

“初入职场的王小川,开始尝试忍受缺陷来换取合作的成功”,媒体这样写道。

或者换句话来讲,他是一个当有令他执着、认定的事情,如果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按照原有思路达成,那他就用“妥协的艺术”,换条路趟过去——即便会比原计划难一些,但他不会中途放弃。

跟老板张朝阳在公司发展战略上的冲突,曾令他陷入非常“危险”的境地——用他的话说就是“被打入冷宫”

1、与老板张朝阳的博弈

2006 年,王小川带领团队做出搜狗输入法并迅速占领市场后,张朝阳希望他们在搜索业务上做突破,专注做搜索;另一方面,王小川说当时张朝阳也觉得能够做成输入法这么一个创新,已经很不容易了,怎么还有机会再做一个。

而在王小川看来,想做好搜索,如果没有浏览器,整个“三级火箭”的战略没法形成一个闭环,所以跟张朝阳产生了战略上的冲突。

当时作为搜狐高级副总裁、技术上最核心的人,曾经可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的王小川,彼时要面对的不仅是‘冷嘲热讽’,还有实实在在下降的资源开放度,搜索业务也从他的团队中被剥离,由别人接手。

“浏览器研发人员的这些人头是藏在输入法里面的,给人力资源部汇报你的人力的时候,对上只看见输入法。”

“领着输入法的钱,同时干着浏览器的活”,王小川说。

“输入法得做得很好,对吧,然后浏览器你还得做好,而且但凡输入法做得有一点不好,或者浏览器没做成,你都会得到更多的质疑。”

虽然面临如此困境,但王小川,没有放弃。

“第一个,信念是挺坚定的。老板虽然不认可,但是你回头想,至少他没把你开除掉,他只是把你这个搜索的工作给别人接管了,依然给了你输入法——之前做得好,还是留给你认真地在做同时呢,浏览器虽然他不认同,但是我们做的话也是有一种默许的态度。

问他这么坚持,是因为想证明自己还是真的看准了这个市场,他说自己“认准了这事儿能成”

“既然我在搜狐做搜索这件事情,那我就把它做成。如果搜索没做成,我跟老板闹了别扭,(假设)我离开了,我觉得也是一种失败。

所以对自己而言,要把事做成功,(需要)这样一种不妥协的精神。从根上,其实我是认同他是也想把事做成的。所以在最底层,我认为(我们)并没有冲突,只是道路的区别。

因此我觉得,只要足够长的时间,我认为这是唯一能成功的方法,早晚他会回头。”

王小川说, 2008 年 12 月,搜狗浏览器上市当天,当天装机量就超过 2 万,“没有宣传资源的这样一个产品,能获得这样一个规模,是非常了不起的事。到后来,我们已经有大概10%到20%的一个市场份额,很快,大概只有一年以内”,言语中,王小川不无自豪。

后来,搜索业务也回归了王小川和团队。

“当时负责搜索的那位同事,觉得自己顶不住了,经过十八个月,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在这里面有任何的建树、想法,也没法达到老板的预期,所以主动提出放弃,这个时候,张朝阳才又把这个活重新交给我了。很开心,自己的这个孩子又回来了。

问他,现在作为搜狗的老板,如果也有下属用“地下”的工作方式,你会支持吗?

我一定会支持的。因为我是经历过来的人,我觉得我自己身份是既做CEO,也是从员工一步一步做起来的,我既能理解领导的想法,也能从员工视角做考虑。

2、 2 次拒绝周鸿祎和360

今年年初,王小川在知乎回答了“理性比感性高级吗”的问题。

“以前我迷恋一件事情,就是用理性和逻辑思考来解释所有的事情,还喜欢一句话叫“理性是感性的高级阶段”,但我后来发现这是错的,理性和感性是两个维度的事情。

回到我自己,我是有感性的,但我以前比较压制自己的感性,不要轻易太感动,除非这个感动是被人理解的。

我现在是开始了‘感性解放运动’,尤其是在 2010 年和 2013 年,我发现理性接近崩溃的时候,反而是“感性”让我实现破局。”

他所说的 2010 和 2013 的“感性实现破局”,指的就是两次拒绝周鸿祎和他的 360 对搜狗的收购。

王小川和周鸿祎何时“结下梁子”,暂无从考证,但据说王小川看不上周鸿祎的“流氓气”。

在搜索引擎面临行业洗牌、日子最难过的 2010 年,周鸿祎曾找到张朝阳,想让搜狗把浏览器业务转给360,同时和搜狐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专做搜索。

据了解当时张朝阳有所动心。而王小川坚决反对,他去杭州找了马云,并成功说服马云战略投资搜狗, 2010 年 10 月搜狐宣布搜狗分拆。

他在知乎上也分享了那次“说服的全程”:“ 2010 年 5 月份左右去杭州和马云谈了约一个小时。他对是否投资看三个条件:1)投资对象是否可信任;2)是否有机会做成;3)做成了是否对他有好处。

这三个问题如下理解:1)张朝阳是可信任的,一方面是价值观,一方面是这个搜狗还有他个人股份,从理念到现实都可相信;2)是否能做成是最考验沟通的;3)做成了能够对抗百度,自然对阿里有好处。”

2013 年,王小川又与周鸿祎狭路相逢,搜狗再次面临被周鸿祎的 360 收购的境况。

这次,王小川南下深圳拜访了马化腾。

几经斡旋,最终促成腾讯战略入股搜狗。腾讯向搜狗注资4. 48 亿美元,并且将腾讯的搜搜业务和其他一些资产转移给了搜狗。腾讯入股后,搜狗逐渐走上与百度差异化的内容搜索路线,并且继续保持独立。

       

他曾在知乎的一个回答中如此评价这次战略合作:“ 2013 年是搜狗很重要的一年。这一年腾讯与搜狗的合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投资模式,被大家戏谑为‘搜狗模式’。

我们和搜搜的合并,让我们在搜索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局部胜利。随着腾讯的不断支持,我们后续又独家接入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,让我们在搜索领域做到了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事情,建立起差异化搜索的能力。

至此,王小川的“人物画像”很清晰了,他不停游走于理性和感性之间,用高情商屡屡化解难题,用真正的执着心去攻克难题。

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内心似乎开始变得柔软,虽然 2013 年后,搜狗越来越走向互联网的中心舞台,开始陷入到了互联网的更多利益纠葛中,他不再那么“显露锋芒”。

他说:“我开始跟世界和解,并更专注于内心的追求。我更加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,并回归到做好技术本身,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是是非非里。

从纯粹技术人到高级管理者,再到现在的掌舵者,王小川在看更大的画面。

王小川和他的搜狗下一个标的是——AI。

布局AI,勇敢者的游戏

1994 年,时任副总理李岚清来成都七中视察时,作为学生代表王小川曾被问这样一个问题: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?

12 年后,他做成的第一款产品是关于“输入法”。

似乎冥冥之中,王小川跟语言“结了缘”。

王小川曾说:“搜狗的AI语言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”。

他和团队推出的AI录音笔、AI翻译机、还有给新华社做的AI合成主播,可能只是搜狗“语言”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版图的一个点。

他被认为是一个“掌控感”很强的人。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,就是他在做一件事情之前,总希望能够确定这件事情的把握性、可操作性。

采访中,王小川也回应了这个话题:“我觉得更多是对自己一种思考。就是这个事情为什么该我做,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,想寻求自己做这个事情跟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,可能大家讲它叫“掌控”,但内心是对自我的一个不断的一种思考和定位”。

王小川的掌控感,其中还表现是他非常确定“搜狗为什么不做智能音箱”这个事情。

“我们自己认为智能音箱不是我们心中最理想的产品的形态,未来我们会提出新的形态,我自己认为比智能音箱更加符合我未来对AI的定义。

一种逻辑就是抢入口,中间是什么样的技术,后面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,并不是最关键的事。我反而是希望能够定义清楚,我们后面的一个产品和服务是什么。

今天还没法公开我们的战略,未来AI技术对于声音、图像的加工,可能比做音箱只是抢一个流量入口,我们会做得更加有突破性。

采访中,他坦言现在仍处于投入期,“大家都在市场的初期,拼的是软硬件结合的能力。当我们做出创新来之后,我们会适当的时候,把这样的能力开放给其他的硬件厂商,来跟我们一块儿去搭配来做。

我们需要做出几款旗舰型的产品,把软硬件结合的理念创新推向市场之后,你才能得到硬件厂商足够的尊重。”

在他的设想中,未来搜狗会成为一个以AI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。

在观察者的眼中,搜狗不想成为流量公司,而是更多回归技术本质。

搜狗将走向哪里?

微博上,王小川的简介是“好奇地活着”

他在知乎上好奇提问:

“出来,我保证不打死你”怎么翻译成英文最带感?

蛙泳 13 分钟游了 400 米能消耗多少卡路里?

怎么对接相机和 NAS 做一个能持续一年的延时摄影?”

他也曾表达:“技术变化太快,作为一个IT人,如果不努力跟进,很快也会被淘汰。”

王小川和他的搜狗,当下最大的好奇和最想探索的技术可能就是“AI”。

他曾转发过一条微博,观点是:

“创业第三定律:早期不会做减法和极度的专注,必死;中期不会适度相关的多元化,做不大;后期不革自己的命,不颠覆自己,企业活不长。”

他评论“精辟的企业生命三段论”。

王小川的搜狗目前应该是在”中期“这个阶段,不仅要做”多元化“的探索,还将面临各种挑战。比如:

财报没有早期那样好看了( 2019 年 8 月 5 日搜狗发布Q2 财报,净利润增速呈震荡走低趋势);

如何在用户体验与商业推广中找到平衡点;

如何向外界和投资者构画新的蓝图;

最近的消息是头条入局搜索,搜索领域的竞争或进一步激烈化。

游走在理性和感性之间,对于人生,这些年他似乎也有了新的领悟:“每过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会有进步,这种进步与年龄、阅历都有关系,要经历那么多事才能对世界有这样一种认知,于是特别感谢时间。"

"每个人有对自己意义的定义,对别人的认可或者否定。所以走到今天,这个时候,我就已经可以冷静下来,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。我找到了自己的意义。

知乎上,他还答了一个问题:

“哪句话一直支撑着你活下去?”

“与时间做朋友。”

来源:馒头商学院公众号


此文章 短链接: http://dlj.bz/M4mZgE